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的前身是1965年建校的郑州市第三十中学。1982年,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设立了两个幼教专业职业教育培训班,1984年至1986年在三十中的基础上成立了郑州市外国语中学。1985年8月,省教育厅批文成立郑州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校由一所普通中学转变为一所一校两制,重点开设两科(外语和幼教)职业班的学校。1986年8月外语中学搬迁出,郑州一职专成为一所完全的职业学校。2006年4月学校更名为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
1965年,郑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郑州市第三十中学,校址选定在同庆里。征地5亩有余,是陇海大队的菜园子,没有任何建筑,只是在园子中间插上了“郑州三十中在此”的标牌。学校具体由吴租祥、周金安和张孟冬等人负责筹建。7月份开始招生,招收6个初中班,300余名学生。9月新生入校,借用南关三小(现新民村小学)三个教室上课,上午三个班,下午三个班。不在教室上课的班级在熊耳河河边上音乐等课程。建校时有29名教师,除了从各学校抽调的外,还有大专院校毕业生。在借用教室,稳定教学秩序的同时,学校开始进行基建,并动员学生义务劳动,拉砖、拉沙。 11月,建成两层教学楼一座,有八个教室。同时还建成了数间办公室、教职工宿舍和食堂。12月初,学生搬入新教室。建校初期与郑州第五中学合并一个党支部,没有工会组织,团的工作由刘均善负责。
1966年7月郑州市委通知全市中等学校教职员集中到市委党校参加文化大革命"学习会"。由市委工作队领导,开展大字报、大批判,批斗"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月底宣布"学生会"停止,各校学习人员回校闹革命。8月中旬由王青彬率领的"工作组"进校支持教师中"革命积极分子"和学生中的"红卫兵"头头共同主持本校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时,师生纷纷组织"红岩"、“何造总”、"十大总部"、“二七”等不同名目的战斗队,参加战斗队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三分之一多。毛泽东主席在首都天安门首次接见全国青年学生(后称红卫兵)后,学校大部分师生投入全国大串连,学生大部分周游了上海、杭州、长沙等城区。1967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本校。在驻校"军宣队"的推动下,学校于次年2月成立"郑州三十中革命委员会"。1968年春,国棉六厂"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本校,领导学校的"斗、批、改"和组织学生复课闹革命(自1966年8月至1968年8月整两年未上课)。9月毛泽东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学校组织68届中学生到上蔡县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校内则组织学生一边参加"运动",一边上课,即所谓"复课闹革命"。1969年改年级教学班制为连、排、班制,年级编连,教学班为排。原学习小组为班。1970年春在贯彻"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两大号召,本校师生在"工宣队"的组织领导下投入在本校挖地道的工程劳动。1974年,学校组建校办小工厂一个。本校与小王庄大队垦荒造田联合,帮助进行夏收夏种,师生普遍参加了工厂和农场的劳动锻炼。
"复课闹革命"后7年中,学校规模、学制、体制及始业制度(即招生制度),几经变更。1968年秋,同时招收两届小学毕业生(不考试,就近安排)和两届两个高中班进校。至此,学校由纯初中向完中过渡。1968-1970年,郑州市改去长期实行的初、高中三年分段制为初中二年、高中二年的"二二"分段制。次年,郑州市革委又决定,普通中学实行四年一贯制,取消初中毕业制度。这种学制、体制,直至1977年拨乱反正,才予以废除,恢复了初、高中三年分段制。1969年起,本校有的学生先后下乡到鹿邑、上蔡、祭城等地,参加农业劳动,有的学生留城,先后参加工厂、商店及其他行业工作。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学校校舍日渐破旧,设备财物,损毁严重,桌凳丢失损坏,图书、仪器损失,给以后的恢复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文革"后的三年中,经过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来,本校各方面工作逐步进入新的发展轨道。1979年党中央宣布撤销"四人帮"炮制的"教育座谈会纪要",推翻了"两个估计",广大教师被摘掉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从"四人帮"强加给的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扬眉吐气,心情舒畅,工作倍加积极。经过肃清"四人帮"流毒和"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斗争的教职员公开"平反",文革时期所造成的领导与群众,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的一切反常气氛和一些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破坏学校正常工作秩序的错误作法,得到初步清理和扫除,学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1978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宣布,革除初中二年制,恢复初中三年制,原制的1978年初中毕业生延至1979年暑假毕业。1982年改高中二年制为三年制,是年暑期招收的高一新生为高中三年制的起始级。在"调整、整顿、改革、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遵照市人民政府通知,1978年8月,改革了学校领导体制,改去"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革命委员会"制,恢复和实行在党委(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及其领导下的教导处、总务处、新成立了办公室三个职能机构。经过领导体制改革、学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材统一的系列整顿、改革,使学校教育教学及各方面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彻底结束了"文革"十多年来的混乱局面。
1982年,根据市教育局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准备筹建两个幼儿教育职业培训班。9月,培训班开始招生,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11月2日,培训班开课,班主任由高慧琴和吴秉凡担任。职业班开设时,学校教学设备缺乏。特别是琴类设备,有许多都是学生自己带来的。由于学生是高中毕业生,文化程度高,文化课和专业课各项学习成绩都比较突出,参加各级各类慰问演出,都受到一致好评。
1983年7月,在三十中的基础上成立了郑州市外语中学,开设有英语、俄语和日语等语种。从此,学校由一所普通中学转变为一所一校两制重点开设两科(外语和幼教)职业班的学校。1985年8月,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文件豫教职字(1985)第102号,关于试办十八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批复,批准成立郑州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应将招生任务申报列入1985年职业中等专业教育专业计划。新生入学考试与招收初中毕业生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相同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使用其教材,保证培养质量,学生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的,发给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同等学历,但实行"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的政策。专业设置幼师、音乐、美术。批文学校的规模在600人,学制三年。1986年8月外语学校搬迁至陇海西路,郑州一职专成为一所完全的职业学校。